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阳洒进金钟岭社区的街巷,一群佩戴党徽的年轻身影正提着长寿面礼包、揣着反诈宣传册,穿梭在居民楼间 —— 这是社区 “九九重阳日,敬老话家常” 上门关怀活动的温馨场景。不同于集中活动的热闹,此次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年轻党员与长者 “结对子” 入户服务,把智能手机教学、反诈科普搬进老人家中,在闲话家常间传递节日问候,让敬老爱老的暖流,顺着门框缝隙、伴着欢声笑语,淌进每位长者的心里。

“鲍伯伯,我们又来看您啦!上次您说想跟老家的妹妹视频,今天咱手把手教您弄明白。” 敲开独居老人的家门,年轻党员小应熟络地放下东西,顺势坐在老人身边的沙发上,掏出手机打开微信。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握着智能手机,指尖有些发颤,小应便握着他的手,一步步演示 “点击加号”“找到联系人”“按下视频通话键”。屏幕里突然跳出妹妹的笑脸时,鲍伯伯眼眶微微发红:“以前总怕麻烦孩子,现在自己也能跟亲人见面了,真是谢谢你们!” 聊天间隙,小应还拿出反诈宣传册,结合社区里发生过的真实案例,提醒老人 “凡是让转账的都是骗子”“陌生链接别点开”,老人听得认真,还不时在小册子上划重点:“这些知识实用,我得记牢,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这样的场景,在金钟岭社区的多个楼栋同步上演。针对行动不便、独居的长者,社区精准筛选服务对象,让年轻党员 “一对一” 上门,既解决实际需求,又填补情感空缺。在张阿姨家,党员小应不仅教会她用手机挂号、查社保,还听她讲起年轻时在工厂上班的故事,从家常琐事聊到社区变化,屋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在李爷爷家,大家陪着老人看老照片,帮他把珍贵的影像存进手机云端,老人感慨道:“你们来一趟,不仅教会我用手机,还陪我说话,比亲人还贴心!” 没有生硬的服务流程,只有像家人般的陪伴与倾听,这种 “上门式” 关怀,让敬老爱老不再是形式,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
“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阵地就延伸到哪里”,金钟岭社区的上门敬老活动,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基层治理的深度,藏在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里;而治理的温度,就体现在这些 “上门服务” 的细节中。社区工作人员深知,对长者而言,“被需要” 与 “被陪伴” 同样重要 —— 教会他们使用智能设备,是帮他们跟上时代节奏;普及反诈知识,是为他们筑牢安全屏障;而坐下来唠唠家常,是给他们的心灵送上慰藉。年轻党员在上门服务中,不仅践行了党员的责任,更在与长者的交流中读懂了 “敬老” 的真谛;长者们在关怀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也更愿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形成双向奔赴的治理合力。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金钟岭社区的 “九九重阳日,敬老话家常” 上门活动,或许只是基层治理中的一件 “小事”,却像一颗温暖的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当年轻党员的脚步走进更多家庭,当敬老爱老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基层治理便有了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城市也便有了更动人的温度。这个重阳,金钟岭社区用 “上门话家常” 的方式,让传统美德焕发新光彩,也让我们看到:基层治理的核心,从来都是 “把群众放在心上”;而温暖一座城的力量,就藏在这些贴近民心的细微行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