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则网络热点事件引发公众对信息传播与情感需求的讨论:一则是“54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励志故事被校方证实“查无此人”,属于虚假信息;另一则是江苏盐城两家官方公众号对同一场足球赛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侧重客观数据与公文式表述,后者以“战斗不止!永不言弃!”的温情话语共情球迷,最终收获广泛好评。两件事看似无关,却共同指向信息爆炸时代的核心命题:当情感需求逐渐主导信息接收,我们更需警惕“伪励志”对公众信任的透支,守护真实内容的传播价值。
“爆款励志故事”的传播逻辑:焦虑催生的情感代偿
此次被辟谣的“54岁阿姨考研”故事,精准贴合了当下社会的多重焦虑点:大龄群体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学历内卷下的逆袭渴望、长期坚持的“鸡汤式”感动。这些元素叠加,让故事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的传播热点,甚至间接影响部分群体的决策——中国政法大学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同比增长17%,背后不难看到类似励志内容的推动作用。
但值得深思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多数人忽略了对基本事实的追问:故事主角的真实身份、备考的具体经历、录取的关键证据等核心信息均未明确。这种“重情感共鸣、轻事实核查”的传播倾向,本质是当代人面对年龄、学历、职场压力时,对“奇迹式逆袭”产生的情感代偿心理,却也为虚假信息提供了生存空间。
“温情报道”出圈的启示:情绪价值需以真实为底色
盐城官方公众号的报道对比,则展现了另一种传播路径:当球队失利后,公众对“冷冰冰的战报”兴趣寥寥,反而被“战斗不止!永不言弃!”的共情话语打动。这种现象印证了2025年社交媒体情绪指数报告的结论——带有情感共鸣的内容,传播效率是纯信息类内容的3.2倍。
但需明确的是,盐城报道的成功,核心在于“情绪价值”与“事实基础”的结合:其温情表述建立在“球队失利”的真实事件之上,传递的鼓励符合公众对体育精神的认知,而非脱离现实的刻意煽情。这也说明,公众对情感化传播的认可,始终以“真实”为前提,脱离事实的“情绪营销”终将失去生命力。
“伪励志”的潜在危害:信任危机比虚假信息更值得警惕
近年来,类似的“伪励志”事件屡见不鲜:从“绝症患者考上985大学”被曝虚构,到“外卖员自学考上名校研究生”涉嫌夸大,部分内容创作者为追求流量,刻意编排情节、伪造细节,将“正能量”异化为“流量密码”。
这种行为的危害远超单一虚假信息本身:一方面,会让公众对真实的励志故事产生质疑,比如当真正的大龄考生、基层学习者分享经历时,可能被贴上“造假”标签;另一方面,长期接触“伪励志”会削弱公众的理性判断能力,形成“只看情绪、不问事实”的传播习惯,进而影响社会对真实奋斗者的关注与认可。
回归本质:真实的平凡力量更具精神价值
事实上,真正的励志从不需要刻意包装:清晨街头揉面备餐的早餐店主、深夜地铁里背单词的上班族、图书馆内坚持刷题的学生……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微不足道的进步,才是社会最坚实的精神底色。正如学者所言:“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不是正能量,而是真实的正能量。”
对于信息传播者而言,应坚守“真实第一”的原则,避免为追求传播效果而编造情节;对于公众而言,在接收励志内容时,不妨多一分理性审视——追问事实依据、辨别信息来源,既不否定情感需求的合理性,也不放弃对真实的坚守。
信息时代的传播场域,既是情感交流的空间,更应是事实传递的平台。唯有守护真实,才能让励志内容真正成为照亮生活的光,而非透支信任的“流量泡沫”。当我们学会为真实的努力鼓掌,为平凡的坚持喝彩,才能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真正的精神力量。
供稿人:陈锦 (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