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战役。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在阡陌田园间勾勒出整洁优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谋篇布局:精准规划“绣”蓝图
能“绣花”先描样。蓼兰镇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细致摸排各村在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建立“一村一档”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将整治任务精细分解到网格、到户、到人。哪里该拆、哪里该建、哪里该绿、哪里该净,都有清晰的“施工图”,确保整治工作精准发力,不跑偏、不走样。
穿针引线:精细治理“绣”里子
人居环境整治,难点在细节,关键在精细。蓼兰镇将“绣花”精神贯穿于整治全过程:
垃圾治理“无死角”:推行“户集、村收、镇转运、市处理”模式,配齐配足垃圾桶、保洁员。创新实施“胡同长制”、“街巷管家”,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对房前屋后、沟渠坑塘、田间地头等卫生死角进行“地毯式”清理,确保垃圾“扫得净、收得走、运得出、处理好”。
厕所革命“重管护”:在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设立改厕服务站,公布服务电话,配备抽粪车辆,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去处,让“方便”之事真正方便、卫生。
村容提升“抠细节”:该镇集中整治私搭乱建136处,统一规划柴草堆放点78个,对230处残垣断壁实施“拆旧植绿”。在村庄空闲地、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种植乡土花木1.2万株,就连农户小菜园的篱笆样式、柴火堆的摆放角度都形成指导性规范,于细节处彰显治理温度。
巧手慧心:长效机制“绣”恒美
“三分整治,七分管护”。蓼兰镇着力构建多元共治机制,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从“突击整治”向“常态保持”转变。
“信用+”赋能: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村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参与村庄保洁、维护公共设施等行为可获得信用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红黑榜”晾晒:定期组织观摩评比,在村务公开栏设立“人居环境红黑榜”。整治成效好、庭院整洁的“红榜”表扬;脏乱差、整改不力的“黑榜”曝光。通过“面子”激励和舆论监督,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网格化”管理:将全镇划分人居环境整治网格,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职责,日常巡查、问题发现、快速处置形成闭环,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回潮。
“村规民约”约束:将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写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责任义务,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爱护环境成为自觉习惯。
如今的蓼兰镇,已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昔日垃圾漂浮的沟渠变得清澈见底,杂乱无章的巷道变得整洁有序,闲置荒地变身“口袋公园”。村民王大爷的感慨道出心声:“现在村里路净、水清、树绿,比城里小区还舒服,住得心里亮堂!”下一步,蓼兰镇将持续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在细微处用心,在长效上发力,在广袤的田野上,一针一线“绣”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