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深耕开平灰塑,让非遗技艺 “活”起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深耕开平灰塑,让非遗技艺 “活”起来

7月18 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侨心筑梦” 实践团响应 “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走进江门开平市塘口镇,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平灰塑携手开启非遗 “活” 化的特色主题活动。团队以青年视角深度学习开平灰塑非遗技艺,通过调研与宣传搭建青年与非遗的对话桥梁,让千年匠心焕发新彩,为开平灰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8-09_201851_437.jpg

图为“侨心筑梦”实践团合照。黄晓惠 供图

非遗传承谋新策 老少共话续华章

为深入了解和学习开平灰塑的技艺,“侨心筑梦”实践团前往拜访了开平灰塑第一代传承人—谢健扶。在扶叔家中挂着各式各样的开平灰塑作品,一幅幅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作品,让成员们在惊叹中直观感受工艺之美。促膝长谈间,在与扶叔的促膝长谈中,他向实践团成员生动的讲解了开平灰塑背后所蕴含的侨乡文化与自身对待这门非遗技艺的初心与使命。尽管时代变迁对开平灰塑的传统工艺的技法与原料带来着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扶叔始终严守工序铁律,未曾简化分毫,扶叔满是老茧的双手,正是这份坚守最鲜活的注脚。

图片1.png

图为实践团采访开平灰塑传承人谢健扶。邓淑婷 供图

学徒体验环节里,实践团成员们手握批刀、轻取灰料,在扶叔的指引下学转腕、练力道,大胆的尝试开平灰塑塑形的工序。当一朵略显青涩的灰塑鲜花在画板上慢慢 “绽放”,扶叔眼中泛起笑意:“后生仔有灵气,这手艺就有盼头。”成员们还向扶叔分享了开平灰塑传承与发展的传播计划—通过制作系列主题视频、推文扩大宣传,同时设计文创产品增强影响力。扶叔听后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为非遗“活”化的特色主题活动奠定了基础。

图片2.png

图为实践团在传承人带领下学习开平灰塑技艺。邓淑婷 供图

仓东基地传技艺 “活态纽带”承文脉

在了解开平灰塑的过程中,“侨心筑梦”实践团走进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与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负责人沈益民老师进行访谈交流。谈及基地对灰塑传承的意义,沈益民老师表示,基地不仅是灰塑技艺的展示窗口,更通过保护实践与体验活动,让静态艺术 “活” 起来,成为公众触摸侨乡文化的 “实体纽带”。他强调,侨乡文化是开平灰塑的重要根系,赋予其人文温度;而灰塑中的中西合璧元素,正是侨乡兼容并蓄特质的生动体现。

11.png

图为实践团采访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负责人。吴骐羽 供图

这让实践团队深刻领悟到,开平灰塑不止于刀捏手塑的技艺,更承载着侨乡记忆与文化交融的智慧。基地的价值,则在于搭建桥梁,让这份智慧被更多人看见、感知,化为传承动力。

文化馆内寻踪迹 镇馆之宝显匠心

为深入解开开平灰塑的文化密码,“侨心筑梦”实践团来到开平市文化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将目光聚焦在馆内的镇馆之宝—《诗伯图》,通过其对作品背后故事的细致解读,实践团成员们无不被开平灰塑的精湛技艺所折服。这件作品巧妙运用“三合灰”等传统材料,将故事内容与蕴含的情感展现得活龙活现、淋漓尽致,让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了开平灰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不仅了解到开平灰塑的发展脉络,还认识到当前开平市为非遗“活”化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而是需要世世代代的坚守、延续与创新。

12.jpg

图为实践团在开平市文化馆参观学习开平灰塑。邓淑婷 供图

此次开平灰塑的非遗探索之旅,“侨心筑梦”实践团成员对这项省级非遗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一步,“侨心筑梦”实践团将继续推进开平灰塑的数字化传播,设计系列文创产品等,让这项非遗技艺在创新传播中绽放新彩,以青春之力续写侨乡文脉,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学子的时代担当。 (通讯员 林慧锶 吴骐羽)

上一篇:文明接力暖庐阳 志愿同行靓家园——安徽合肥大杨镇志愿者在万科广场开展文明整治行动
下一篇:寻梦拾光探古城环保实践显担当——寻梦拾光队开展怀远县古城镇环境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