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身感悟非遗魅力,探寻传统技艺的现代活力,7月18日,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纸都新锋”实践队深入 “中国麻饼之乡”湖南省耒阳市夏塘镇的耒阳夏塘父子麻饼厂,开展了一次沉浸式调研学习活动。实践队以该厂为核心载体,亲身体验手工技艺精髓,实地考察现代化生产流程,深度调研终端销售实况,全景式探索这一地方特色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
(图为队员在麻饼厂合影留恋)
一、 匠心工坊:手作体验悟传承
在麻饼厂精心保留的传统手工作坊区,实践队员们的实践之旅从这里开启。麻饼制作技艺的核心传承人曹师傅亲自示范讲解耒阳夏塘麻饼的独特之处——从严格挑选本地芝麻、秘制馅料配方,到掌握熬糖的黄金火候,再到包馅、压模、点麻的巧劲与手感,每一步都蕴藏着数代师徒(父子)相传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队员们在曹师傅手把手指导下,挽袖上阵,亲身尝试。揉捏面团的手感、包裹馅料的拿捏、给生胚精准点沾芝麻的功力,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糖浆的温度要恰到好处,一分不能差;包馅的手劲要均匀,否则烤出来就会破漏;点麻要快速又均匀...这一招一式都是‘功夫’!”队员宁泽宇在体验后发出由衷感叹。沉浸式的手作体验,让队员们对“父子”二字承载的匠心传承与文化密码有了最直接、最深切的体悟。
(图为队员们体验麻饼制作)
二、 智造车间:观摩机器探寻融合之道
移步至麻饼厂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实践队员们看到的是一场“传统与效率”的对话。机械化的揉面机、高效的压制成型设备和精准温控的隧道烘烤流水线取代了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显著提升了生产规模与标准化程度。队员们带着从手工作坊带来的敬畏和好奇,仔细观摩生产流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在拥抱现代设备提升效率的同时,麻饼厂非常注重核心工艺的“守正”:关键的风味配方(尤其是糖馅的炒制)、最终品质的把控口以及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环节(如特定口味/造型),仍牢牢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火眼金睛”与“手上功夫”。“机器的‘筋骨’,配上师傅的‘灵魂’”,该厂负责人向实践队介绍其平衡传统与现代的理念。这种在同一个厂内观察从纯手工到部分机械化的实践,引发了队员们对“非遗技艺在工业化浪潮中如何保留‘本真性’与‘鲜活力’?”、“传统工坊如何有序融入现代管理体系,实现效能倍增而非简单替代?”等重要议题的现场讨论与深度思考。
(图为麻饼制造机器)
三、 厂店直连:门店调研察市场脉动
实践调研的最后一环直接连通了生产的出口——麻饼厂自营的品牌展示与销售门店。这里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各种包装规格、口味的夏塘父子麻饼,既是产品销售的终端,也是品牌形象的窗口与游客体验的落脚点。队员们化身“市场调研员”,通过实地观察产品陈设、采访门店负责人、随机访问消费者,深入了解了产品的销售情况、顾客反馈、定价策略以及营销模式(特别是线上线下联动情况)。他们欣喜地看到,凭借着地道的传统风味和地方非遗的金字招牌,夏塘父子麻饼已成为许多游客必购的“耒阳伴手礼”,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队员们也记录下市场洞察中发现的新需求与新挑战,如年轻消费者的偏好、品牌形象的深化、产品附加值提升空间等,为思考非遗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为麻饼厂销售门店展品台)
扎根“耒阳夏塘父子麻饼厂”一天的深入实践,“纸都新锋”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一个集传统作坊、现代车间、品牌终端于一体的“活态非遗”生产基地的脉动。队员们不仅亲手触摸了非遗的温度,也清晰聆听了时代发展的回声,更把握了市场检验的脉搏。这种在同一实体内部完成“生产前端-制造中枢-市场终端”闭环式考察的经历,赋予实践队对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创新转化、产业活化、市场衔接多维协同发展的立体认知和真切理解。作为前沿交叉学院的青年学子,队员们深受启发,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尝试运用前沿科技理念和创新思维,围绕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记录保存、智能化生产的品质赋能、品牌的精准营销与推广、以及产业链优化升级等层面,贡献青年观察与智慧方案,助力擦亮“夏塘父子麻饼”这块非遗瑰宝,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引擎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湖南工商大学 前沿交叉学院 纸都新锋队
文:前沿交叉学院 陈诗琪
图:前沿交叉学院 王盛李
审核老师:余风 赵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