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5日,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联湘锡遇”社会实践团深入湘西腹地,携手湘西民族职业学院师生,以“智启文脉非遗韵,数绘湘西新篇章”为主题,探访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舞、咚咚喹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运用动作捕捉、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为古老文化刻录新时代印记。
龙山织锦:数据流中的七十年手感
龙山县吊脚楼内,朝阳爬上檐角。刘代娥老师指尖缠绕靛蓝丝线,传感指套在经纬间灵活穿梭。学子们紧盯屏幕,《四十八钩》的数字模型正随指尖律动悄然生长,毫米级曲线精准复刻丝线摩挲的弧度。“机器记线形,手上的劲,靠心传。”刘老师轻声道。指尖丝线转弯的瞬间,传感指套的细微震颤令屏幕纹样轻轻“跳动”——学子们心头一颤:这流淌的数据流里,分明沉淀着七十年织锦的手感与灵魂。
靛房摆手:数字曲线里的生命节律
靛房镇摆手堂前,张明光老师的鼓点与学子们电脑的低鸣交织成独特乐章。演示《农事舞》“割谷”时,他手臂弧度柔和如拂过稻穗的风:“发力从腰腹带起,似春芽拱土,慢中有钻劲。”学子们模仿时生猛的抡劲儿,常惹笑声。当张老师戴上动作捕捉设备,屏幕上动作的角度、力度曲线清晰可辨。凝视数据,大家豁然领悟:冰冷数字背后,“力气要顺”才是“顺天应时”的舞魂根基。暮色漫过石阶,张明光与符清文老师并肩而坐,一人击节,一人吟唱梯玛古歌。苍凉调子中,学子们仿佛听见与白日舞步同频的心跳——要存档的,何止动作轨迹?更是这轨迹里跳动的魂魄。
图为国家级传承人张明光老师教团队成员跳土家族摆手舞。茅家俊供图
农车毛古斯:二十次校准的生命韧劲
农车镇祠堂前坪,烈日灼烤青石板。彭南京老师头戴棕叶冠,身披茅草衣,专注演示《狩猎舞》。脊背如古弓紧绷蓄势,又如飞鸟舒展腾跃,每个动作透出原始野性。“这舞不是演,是亮祖宗的血性!”彭老师的话让学子们握紧鼠标。为校准一个“甩臂”动态,彭英华老师重复二十次,汗珠砸地洇出小坑,屏幕曲线方趋稳定。学子们豁然明白,“动作特征库”中最珍贵的,正是这股不息的生命韧劲。模型生成时,彭南京老师朗声笑道:“你们的电脑,真把老祖宗的筋骨血脉接住了!”
图为实践团队访谈国家级传承人彭南京老师。王莹 供图
石堤咚咚喹:唇齿指尖的呼吸同频
石堤村咚咚喹传承所内,彭继蓉老师吹奏清越悠扬,学子们手中的竹管却总“跑调”。“舌尖要像托着露水,轻一点。”她悉心指导按孔力道。传感网络悄然捕捉唇齿气息流转与指尖音孔律动。AI光影闪烁,“数字彭继蓉”手持虚拟乐器涅槃重生。团队成员蒋一品凝视屏幕中影像,那些与老师动作、气息完美同步的瞬间,不仅精准映射唇齿协作与指尖律动,更承载着锡职学子与湘西非遗同频共振的呼吸。他恍然:“数字传承”的真谛,是让太湖之畔的代码,化作滋养这方山水气韵的新生血脉。
图为彭继蓉老师指导团队成员演奏咚咚喹。茅家俊 供图
梨树下的彻悟:双向奔赴的新生
十八洞村梨树下,抗战胜利80周年的风拂过梯田。凝望“精准扶贫”石碑,再看电脑中“活”起来的织锦纹样、摆手舞动作单元,学子们彻悟:从太湖之滨到湘西山地,这场相遇从非单向记录与索取。刘老师指尖的微颤、张老师舞步的缓急、彭老师吹奏的律动——深藏血肉的文化密码,正借技术桥梁,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
归程:生生不息的数字舞步
离别之际,电脑存储着织锦动态模型,镜头定格了五日鲜活。他们深知,带走的远不止于此——那串串带着体温的数据流,终将让湘西的非遗精魂,在数字浪潮中,继续跳出属于自己的、生生不息的舞步。
图为无锡职业技术大学“联湘锡遇”社会实践团队与湘西民院师生师生合影。茅家俊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