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双馆寻源溯桂航记忆 青春实践传航天精神

 

 

当校史馆的老照片在指尖拂过,当航天博物馆的火箭模型在光影中伫立,一群年轻的身影正用脚步丈量桂航的历史纵深,用目光捕捉航天精神的时代印记。7月11日至15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桂航逐梦队”以“桂航记忆·双馆寻源”为主题,在校园航天博物馆与校史馆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用青春笔触解码校史基因,以实践行动诠释“我为桂航代言”的深刻内涵。

 

溯源:在史料褶皱里打捞精神密码

 

7月11日的清晨,实践团成员廖翊述的笔记本上已画满思维导图。“校史脉络要分阶段梳理,1979年建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2018年确立航天特色……每个节点都要找到与航天精神的共鸣点。”他指着“自强日新”的校训字样,与农杰炜、孙坤等人细化调研提纲——这是团队预研阶段的最后一次碰头,桌上摊开的校史资料与航天展品简介已标注出密密麻麻的关联符号。

 

真正的“寻源”从7月12日开始。校史组的韦念畅在泛黄的学籍档案里驻足良久,当发现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当天,学校机械系学生自发组织“航天知识夜话”的记录时,她立刻用手机拍下这页日记:“这就是校史里的航天情怀,比任何口号都动人。”隔壁航天博物馆内,黄永智正为长征火箭模型拍摄细节,镜头里逃逸塔的金属纹路与校史馆中“艰苦奋斗”的校史标语在取景框里奇妙重叠,他在朋友圈写下:“原来硬核的航天科技,与朴素的校训精神同频共振。”

图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史馆简介

 

解码:让沉睡的记忆长出青春触角

 

7月14日的实践进入深水区。梁皓杰带着团队制作的“双馆关联地图”穿梭于两馆之间,图上用红绳连接的“1984年校名首现‘航天’二字”与“同期长征三号火箭首飞”,让抽象的历史有了可视化的温度。“你看,校史发展始终踩着国家航天事业的鼓点。”他向路过的学弟学妹演示地图,眼里的光比展柜里的奖杯更亮。

 

文案组的韦念畅则在创作“桂航精神金句集”。她将校史中“五易校名不改初心”的坚韧,与航天博物馆里“东方红一号仍在轨道运行”的执着放在一起,提炼出“像卫星坚守轨道一样坚守初心”的句子。“这些不是凭空想的,”她翻开笔记本,“每句话都能在双馆史料里找到原型。”

图为团队核心成员合影

 

代言:把实践所得酿成传播力量

 

7月15日的总结会上,队员们摊开的成果令人动容。不是简单的调研报告,而是带着体温的“代言工具箱”:有黄永智团队制作的“火箭与校史事件对照手账”,每一页都贴着两馆照片的拼贴;有曾乔平整理的“校友航天故事集”,收录了从两馆访谈中打捞的12个动人片段;更有全体成员共同完成的“双馆寻宝游戏”,将校史知识点藏进航天展品介绍里,扫码就能解锁隐藏故事。

 

“最意外的收获,是学会了用‘桂航人的视角’看航天。”廖翊述翻着队员们的实践日志,其中谢泽卫写的一段话被大家圈了出来:“以前看长征火箭只觉得壮观,现在会想,这里面有没有桂航校友拧的一颗螺丝?这种联结感,让自豪感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夕阳穿过航天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在“桂航逐梦队”的合影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这些年轻的脸庞与身后的火箭模型、校史展板融为一体,成为双馆最新鲜的“活态展品”。或许,这就是实践的真谛:不仅要追寻历史的足迹,更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桂航记忆在青春的诠释中,永远鲜活,永远滚烫。(通讯员 廖翊述 黄永智 申燊)

 

 

上一篇:山中医学子“三下乡”纪实——妙手传岐黄童心种杏林
下一篇:播撒运动火种,点亮少年梦想 ——广东海洋大学“活力向阳”团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