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窗外细雨淅沥,雲泰酒店内暖意融融。厦门医学院“畲乡医韵健康行,厦医筑梦民族亲”实践队的队员们围坐一桌,众人目光凝向待接的手机,指尖捏着笔记。当手机听筒里传来蓝阿嫩之子蓝海柯的声音时,队员们纷纷微微前倾,生怕漏过一字。本应登门探访,偏逢其房屋装修未能成行,幸得村委相帮才得以联系。这份专注里,藏着未能与畲族英烈并肩的遗憾,更饱含着对这场跨越时空对话的格外珍视,雨幕中,一段连着往昔与当下的特别联结正悄然系起。
“父亲总说,畲族人的血管里流着山溪的韧劲。”电话那头,蓝海柯的声音带着闽东口音的温润,将一段经党史部门考证的史实缓缓铺展。13岁那年,蓝阿嫩攥着畲族少年赖以生存的柴刀,加入了闽东红军独立师。这位从茶山走出的畲族青年,在战火中淬炼成钢:1939年,他随江南抗日义勇军潜入上海虹桥机场,带领五连战士以畲民特有的机敏与果敢,烧毁日军敌机四架,成为载入战史的经典战例;在新四军20军58师172团服役期间,他带教新兵杨根思时留下的“多想胜利,少想牺牲”的实战箴言,至今仍在部队中流传。
最让队员们动容的,是这位战斗英雄藏在硝烟后的“书卷气”。据《学习模范蓝阿嫩》记载,他行军背包里永远装着两样东西:一是磨得发亮的步枪零件,二是用畲族蜡染布包裹的识字课本。“他说打胜仗不光靠枪杆子,还得靠笔杆子。”蓝海柯的话,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们忽然想起在香樟苑义诊时,老人们用畲语念叨的“药草连心”——原来,医者仁心与民族大义,早在战火中便已根系相连。
谈及父亲与“闽东九壮士”的渊源,蓝海柯特意澄清:“九壮士跳崖的百丈岩战斗,父亲当时在另一战场掩护主力,虽未亲历,但他常说那些战友是‘畲山的脊梁’。”这种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让队员们深受触动。麻醉学专业的同学(畲族)轻叹:“我们畲族有句古训,‘真金不怕火炼,真史不怕考证’,蓝阿嫩前辈用一生践行了这点。”
当话题转向1984年陈挺将军寻访蓝阿嫩故居的往事,电话那头的声音泛起哽咽:“陈老将军说,当年虹桥机场的火光照亮了半个夜空,可阿嫩兄的名字却差点被岁月淹没。”这句感慨让丰文老师想起自己从军行医的经历:“英雄或许会暂时无名,但他们的精神就像畲乡的草药,看似朴素,却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
雨停时,队员们在笔记本上写下:蓝阿嫩的故事里,藏着畲族儿女的三重境界——如茶山翠竹般坚韧不拔,如凤凰衔火般勇毅果敢,如畲药回甘般默默奉献。实践队的同学望着窗外渐亮的天光说:“他在战火中把学习当武器,我们在实验室里钻研病理,都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
通话的最后,蓝海柯不仅对我们挖掘蓝阿嫩同志及相关红色事迹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与支持,更贴心细致指明了深入探究的方向——从福安闽东红军纪念馆等多地机构寻访一手史料,到曹子坪村等红色遗址实地踏访,以触摸历史温度的途径。挂断电话后,队员们仔细梳理着通话中的每一处细节,更在字里行间读懂了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纷纷想着要将这份感动融入民族团结的实践中,更要让红色基因在医学服务的点滴里生根发芽。
图为傅丰文老师与蓝海柯先生通话詹慧供图
供稿人:黄思媛、邹慧燕、李怡静、许瑛琪、陈浚鑫、钟雨岑、林烨鑫、李寒煊、黄晨菲、柯琳欣、詹慧、阮诗涵、蒋裕冰、彭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