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为响应国家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四川农业大学兴农先锋-生涯人物访谈团第十分队来到了四川泸州叙永县龙凤镇茨竹村,在这里开展了一次深入乡村基层的社会实践,通过采访茨竹村的基层村干部与村庄村民,围绕乡村发展核心问题,展现出乡村在发展进程中的真实面貌,让实践队员对基层事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立下为基层服务的志愿。
到达泸州叙永县茨竹村后,实践团队首先与基层村干部袁熙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对于乡村近来的建设,村干部袁熙彬不由得喜笑颜开,他说道:“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天然气、自来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已全面接通,农业上面的种粮补贴、耕地地力补贴也促进了土地复耕、农业发展,使得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村干部更要积极作为,能动地积极地探索发展方向。”
图为实践队员和茨竹村村干部。袁梓婷 供稿
而针对乡村矛盾调解与弱势群体帮扶,袁同志也表示,他们有着一套成熟的办法。在矛盾调解方面,基层干部没有行政处罚权,只能采取协调、调解和劝解的“软办法”,以理服人,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协商处理问题。对于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村里落实了大病门诊卡等帮扶政策,为他们节省医疗费用。
袁队长指着告示牌为我们讲解道:“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通过村民小组讨论、公示、上级审核等程序,确保真正有需要的人享受到政策福利,整个过程透明公开,有据可查。除此之外村干部们对于那些家庭尤其贫困且具有重大疾病的人给予特殊的慰问,有老人因为疾病瘫痪在床,生活困难,村干部们一起买了一些猪肉等生活用品带去看望了这个老人。”从其中实践团队看到了村干部们为村做实事为民做实事,积极落实为民服务的现实体现。
图为茨竹村村务公开栏。袁梓婷 供稿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也是采访中的重要话题。袁干部以茨竹村为例讲解,茨竹村新派来了两个年轻干部,村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处理农村复杂问题时,有时难以把握关键,导致工作推进困难。相比之下,年纪稍大的干部经验丰富,看待问题更全面,处理矛盾也更得心应手。基层干部表示,农村工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年轻干部应多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
随后,实践团队深入村庄,与村民进行亲切交谈,村民向女士为我们讲述着近年来乡村在农业、民生等方面变化。
村民向女士表示,村里如今常住人口不多,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读书或打工,家里大多数中年人和老年人在耕作,有撂荒的情况,但近年来国家的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和种地补贴使得部分撂荒地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村干部也组织了生产培训,让农民的生产技能得到提升,双手勤劳致富。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采访村民。何彦霖 供图
谈到生活上,向女士脸上满是笑容,“村里通了快递,在网上买东西方便了许多,我女儿经常在网上给我买纸、买油之类的,听说修了基站,我的手机信号也好,打视频电话一点也不卡!”向女士表示,对于一些极度贫困的民众,有着完善的帮扶机制和实际措施,村干部也以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人民着想,关怀爱护人民,对一些年迈病重的老人进行特殊关怀。
同时,她也向实践队员表达了一些现有的困扰,比如村里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师资力量不足,村里的孩子不得不外出求学,乡村的教育资源极度缺乏也是年轻人外出的重要原因。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茨竹村的缩影让实践团队成员们真切地触摸到乡村发展的脉搏,了解了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认识到他们在改善村民生活、推进生态建设、调解乡村矛盾等方面付出诸多努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青年也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在积累经验与创新探索中,推动乡村不断向前发展。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通讯员:何彦霖、袁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