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福大学子走进渔耕书院:传承渔耕文化,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福建霞浦沙江村,一座依海而建的古老村落,孕育了悠久的渔耕文化。2月7日,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赓续海洋文化,数字助力发展”实践队走进沙江村的渔耕书院,探寻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乡村振兴的崭新实践。

一、渔耕书院: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

“这是我父亲雕的。”俞文斌拿起一根木雕船锚,向实践队的同学们展示。这根船锚雕刻得细致入微,木纹中藏着一位老渔民大半辈子的风浪与岁月。俞文斌,沙江村人,曾是天涯财经论坛第一代版主。2021年,他回到家乡创办了渔耕书院,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沙江村的渔耕文化。渔耕书院由旧屋改造而成,陈列着历经三十年风霜的泥马、补着破洞的鼓篓……这些老物件,有的是村里人搬家时遗落的,有的是被随意丢弃的“垃圾”,却被俞文斌一一捡回,珍藏在书院的各个角落。在他眼中,这些不是垃圾,而是浪花与时光携手书写的鲜活史书,承载着沙江人世代相传的记忆。

霞浦市沙江村渔耕书院

二、近海而渔:勤劳致富的生动实践

“我们沙江人,祖祖辈辈都靠海吃饭。”俞文斌指着一个缩小版的竹筏模型,娓娓道来。正是依靠着这样看似简陋却十分实用的工具,沙江人在这片海域养殖海蛎,辛勤劳作。海蛎干远销各地,沙江人盖起了一间又一间房屋。竹筏见证了沙江人的勤劳致富,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的奋斗精神。

三、因海而画:艺术与生活的完美交融

渔耕书院中展示了许多具有海洋特色的艺术画作。

俞文斌讲解螃蟹拓印画

“要让螃蟹乖乖‘作画’,得先饿它几天。”俞文斌笑着展示一幅蚕丝拓印画。被饿了许久的螃蟹不再挣扎,却也不失灵动,它们滚上墨水,被拓在蚕丝纸上,留下独特的痕迹。

俞文斌讲解芦苇画

芦苇剪影也是书院的特色展品之一。在沙江,随风摇曳的芦苇不仅是《诗经》中的浪漫意象,更是当地人民眼中的艺术素材。煮熟后的芦苇剪贴在黑色纸面上,黑金交映,简约中透出一种令人惊艳的美感。

精致的贝雕画

贝雕画则展现了沙江人对美的追求。旧时的床围栏上常饰以贝雕画,古朴却不失精致,象征着渔人的审美追求。俞文斌说:“这是贝雕画,就算要扔掉旧床,也要先将这些画拆下来。”

四、咏海而诗:海洋滋养的诗意生活

渔耕书院书桌上的一首小诗

“我贫瘠的世界里,她是富有的别名……”渔耕书院的书桌上摆放着一首隽永的小诗。海洋不仅滋养了沙江人的生活,更滋养了他们的艺术基因。咏海成诗,海洋哺育的孩子成了诗人,沙江也得到了一个美丽的称呼——“诗湾”。在这里,海洋文化与诗意生活完美交融,成为沙江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

五、两个故事:劳动智慧与时代机遇

沙江壮观的海带竿景观

走进渔耕书院旁的诗湾公园,远处的壮观景象令人惊叹。成千上万的竹竿斜插在滩涂中,这并非有意为之的艺术装置,而是一种兴起于千禧年的海带晾晒技术。经过不断改良,它不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S湾摄影点或许是沙江更为人熟知的景点。起初,一位渔民因插海带竿的位置不够,无奈将其插成了S形,却意外成就了一个知名景点,推动了沙江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渔耕书院中还陈列着一幅连家船上岸的老照片。曾经“三代一条船”的连家船民们,在时代洪流中上岸,告别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们用双手在土地上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而连家船民的渔耕文化也在新时代中得以延续。

渔耕书院中连家船上岸的老照片

六、新渔人的星辰大海:乡村振兴的崭新实践

俞文斌设想在沙江打造一个传统村落博物馆,以文化为引领,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他希望产业支持能打破乡村空心化,吸引人才回流,完善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大学生应该返乡当基层干部,用专业所学助力乡镇发展,带动整个乡镇改革。”俞文斌说,“创新并非推倒重来,而是把祖辈的智慧装进新时代的容器,将渔耕文化的锚稳稳扎进时代的深水区。”

实践队成员采访俞文斌(左一)

如今,沙江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浪涛依旧,但奔向大海的方式早已不同。“万里波涛一片心,且看新渔人再启航。”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沙江人正以文化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作者:吴余婷、彭可鑫)

上一篇:禁燃禁放记心间 安全祥和满家园
下一篇: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智汇通大队赴江苏省震泽中学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