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传统村落,多次对传统村落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洛阳市拥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它们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资源。为解决村落正面临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建筑衰败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与复兴,2024年7月20日,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洛阳市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利用服务队,在学院领导及资深学者刘军瑞博士的带领下,前往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的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村落——石碑凹村,开启了传统村落建筑探索与保护的征程。
图为刘军瑞老师带领服务队成员调研测绘古建筑河南科技大学 侯怡新/摄
百年的面纱:匿于城市的石碑凹村
深入调研之前,服务队对村落和古宅进行线上调研,整理标注村落特色建筑与历史文脉,并组织先行小组进行采风考察,拍摄村落详细影视资料。
古村的记忆似杂草丛生的土地,厚重且无声,深匿于城市,等待着新的生机。诉说着沧海桑田,承载着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为石碑凹第八路院落河南科技大学侯怡新/摄
深入至村落:测绘古宅的重生之路
古建筑的图纸在竣工后消失,院落细节在时间的洗礼下磨损不堪。时过境迁,数据变得模糊,工艺渐渐失传。而通过重新测绘古建筑,能够为我们发掘、整理建筑历史与理论提供翔实的资料。后期结合专业素养,通过软件能展现古建最初的风貌。服务队深谙其意义重大,此行的工作重点便是细致测绘明清古寨内的四合院。
许多古院落因无人居住管理等原因,处于半荒废或全荒废状态,杂草横生,砖石遍布,为测绘工作的展开带来不小的挑战。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除草搬石后迅速投身测绘工作。在刘军瑞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大家分组行动,绘制草图,丈量进深,奔忙在各个角落,记录下每个细节。挂尺拍照,红外测距,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下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困难与艰辛。随着一栋栋古宅在纸上呈现,数据变得明朗,古建筑的特色才渐渐变得鲜活起来。团队成员们深知,手中的数据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对传统文化最真挚的致敬,也是为古建筑保护与复原最有效的道具。
图为服务队成员在进行建筑测绘河南科技大学侯怡新/摄
实践中学习:知行一体的教学模式
此次调研的张勤然古宅是我国人文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师生对古村落民居的探析,加深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从建筑形态、传统装饰与古典家具中感受积淀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核,并与本专业相结合,以自身实践丰富理论与实践知识,探索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几把卷尺,部分测量仪,一张张图纸,足以让学生记下民居精确的测量数值,学生的相互协作,从挂尺、拍照到读数、绘制草图,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通过这些精准的测绘数据,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得以在图纸上重现生机,也加深了学生实践中对传统建筑构件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
图为古建筑细部构造——屋脊兽河南科技大学侯怡新/摄
感悟与收获:成员同心向乡村未来
随着活动的圆满结束,服务队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回到了校园。他们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洛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积极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他们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守护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服务队在石碑凹村合影侯怡新/摄
指导老师:刘军瑞、王晶
团队负责人:侯怡新
文稿:侯怡新、卢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