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4月29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郑大学子“三下乡”实践纪实:追百年党史风采 赓续红旗渠精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的重要寄语精神,郑州大学红渠筑梦队于2024年7月26日奔赴河南林州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追百年党史风采 赓续红旗渠精神”三下乡实践之旅。

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看到了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内涵。近日,郑州大学红渠筑梦队一行5人来到了林州红旗渠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见证红旗渠历史,学习红旗渠精神

首先,实践队员去了红旗渠纪念馆,根据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指导,实践队员进入了纪念馆展厅,接着工作人员介绍纪念馆的大致构成,顺着展厅的指示,实践队员跟着工作人员,聆听工作人员的介绍,一步步走进修渠过程,了解红旗渠历史。

图为实践队长陈智斌在向队员以及热情游客介绍红旗渠修筑过程。

实践队队长作为红旗渠儿女,为了让队员深刻了解红旗渠,开始亲自向队员介绍,之后队员们便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对纪念馆的参观学习。队员了解了红旗渠的修筑背景,过程以及成就,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仅学习红旗渠精神,更是传承红旗渠精神。

图为纪念馆内林县人曾经的求雨场景。

林县曾有千年旱魔,世代抗争之说,连年大旱,很难想象当时林县人们过的有多难,据说当年一位媳妇挑水时,因不慎摔倒,把水倒了,回家上吊身亡。有的人被一桶水逼得妻离子散,悲剧重生。因为缺水,林县96%的地区是光岭秃山。林县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1960年,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实践队员看到上图,都深有感受,很难去想象当时的林县人民有多缺水,生活有多困难。在这之后,实践队员们看到了林县人凿渠的工具,以及当时修渠时所用的生活物资,很难想象当时林县人们是如何用一锤一凿来凿出千里红旗渠的,也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顶着烈日不间断工作的。

见证红旗渠文化,传承红旗渠精神

走进一个特殊的展厅,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关于红旗渠的文化,有五湖四海的大家给红旗渠的提笔,更有无数画师为红旗渠做的作品,更有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旗渠的殷切期望。在这里,实践队员们看到了更美丽的红旗渠,看到了诗意般的红旗渠,更看到了梦幻般的红旗渠。观一幅幅优美的作品,似乎能身临其境,让队员们陶醉其间。

接下来的时候,实践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徒步前往红旗渠青年洞,途经一线天、红旗渠纪念碑等多个地点,在亲身体验一线天的陡峭后,实践队员们真正理解到了红旗渠修筑的难度之大,在如此陡峭,几乎垂直的道路上拾级而上、凿壁穿石可谓难上加难。此刻实践队员们重走红旗渠之路,体验前辈们的奋斗之路。队员们沿着陡峭的山路步步向前,于凹凸不平的渠岸边彼此鼓舞继续向前,“渠不修好,我们坚决不下山”,走到青年洞旁,思绪仿佛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凿壁穿石、挖渠千里的拓荒场景。铁锤叮当,钢钎铿锵,那是林州人民以渠为弦弹奏的英雄乐章;炮声隆隆,无坚不摧,那是十万百姓拓荒创业的太行绝响。林州人民用手中的铁锤钢钎撕裂干渴的山川,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挥舞于太行之巅。

聆听红旗渠故事,铭记红旗渠精神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践队员们走访了当地村庄,和红旗渠脚下的村民交流,访谈了红色人物,聆听了他们关于红旗渠的故事,通过老一辈真正参加修渠人口中,切身体会红旗渠精神,学习红色文化。接下来,实践队员们把红旗渠精神讲给同学,讲给家人,讲给社区,讲给世界……

图为红渠筑梦队成员在青年洞旁的合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红旗渠畔拓荒创业的火热激情照亮了每段平凡的岁月,激励着这里的人们执着地守望精神家园,续航梦想,书写传奇。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

通过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更加清晰直观感受到了红旗渠修筑的艰辛以及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红旗渠作为红色精神的代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砥砺斗争之志,凝聚奋斗之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向前,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奉献青春和力量。

(通讯员 陈智斌)

上一篇:探索青田稻鱼农遗,赋能乡村特色文旅
下一篇:东林学子三下乡:关爱空巢老人,走进“沉默的世界